血透通路介入治療研討會是台灣血管通路健康協會所辦的一個課程,主要邀請通路醫師及透析室的護理夥伴們參加,內容分為透析通路四大面向主題,從「通路手術前的準備」=>「通路血栓與狹窄的處理」=>「通路併發症的處理」=>「血透通路介入新科技」,循序漸進的方式帶大家瞭解透析通路的建立保養到處理。
手術前準備: 由辛俊賢醫師打頭陣主講「如何擬定完整的通路計畫」:如何評估是否為一個好的通路醫師手術技巧只是基本條件,最重要的keyword 是你如何為你的病人做專屬他的通路計畫及計畫前溝通,辛醫師評估的面向值得我們借鏡,從腎友心理面向、照顧品質、自身血管條件都是擬定計畫的依據。 而理事長柯博仁醫師分享他如何選擇最好的透析通路,柯醫認為有些醫師會執著於過去fistula first 準則,堅持要做自體廔管,但最近修訂即將出版的臨床指引也提到與柯醫師所強調的patient first,應該以病人狀況來選擇,同時也要透析夥伴幫忙若身上只有Hickman的腎友一定要持續溝通,請他們到任何血管外科醫師門診評估建立長期通路,才能延長生命也改善生活品質。 通路血栓的處理: 通路的血栓是困難透析的其中一個原因,基隆長庚黃品富醫師準備了豐富的臨床照片及處理血栓影片,當血栓擠出血管的瞬間令人毛骨悚然但又不失舒壓感,令現場的透析夥伴眼睛為之一亮,並展示各種消除血栓工具。 通路另一個困難透析原因是狹窄,蘇大維醫師提供了幾個特別的案例,讓大家看術前的狹窄,也探討棘手的中央靜脈狹窄問題,其中提到一個有趣的新武器HeRo graft,即使腎友雙手的已經找不到適合透析通路,依然可以使用HeRo graft來創造通路,實在不得不佩服科技的創新與進步。 聯新國際醫院翁世憲醫師分享這題目相當有趣,自體廔管建置後到三個月預計的成熟期間,醫師、透析護理師、腎友最擔心的就是血管成熟不如預期,導致血管太小血流不足無法成為良好透析通路,翁醫師整理了現有的處理方式與大家做介紹,1.找出血管不成熟原因、2.安排理學檢查如超音波等......、3.搭配外科手術進行促熟手術,也希望這堂課可以讓透析夥伴安心,因為針對這個問題我們有相當多的方式可以面對與解決。 通路併發症處理: 常常會聽見腎友洗腎洗到一半喊說手指末端麻痛,這時就要有警覺可能會是另一種常見併發症竊血症後群的發生,辛俊賢醫師的題目是「通路相關肢體缺血處理」,缺血發生原因一般是廔管建置以後廔管太大將應該往末梢去的血流分流掉,導致末端缺血造成手麻手痛的情況,因此當腎友反應手痛或手麻大家千萬要多一份謹慎,安排提早回血管外科醫師門診檢查追蹤。 腎友手上大部分都有一條像蚯蚓的血管,但有些蚯蚓特別大隻,甚至出現如高爾夫球大的動脈瘤,臨床上處理經驗豐富的蘇大維醫師分享了傳統open手術、微創endo vascular手術置放支架,動脈瘤的產生往往與反覆穿刺打針點有關,或是動脈瘤後方有狹窄因為血流壓力大導致的,因此一但發現血管瘤應該持續追蹤大小及找出原因。 血管攝影是血管外科醫師的眼睛,含碘顯影劑則是血管攝影重要媒介,但隨著使用次數頻繁,有些腎友會出現顯影劑過敏的問題,常常令臨床醫師傷透腦筋,因此今天請到林口長庚放射科朱崧毓醫師來告訴我們是否有其他解決方式,朱醫師提了幾種解決方法,過敏症狀較輕時可以考慮更換含碘顯影劑品牌,或是使用超音波來做穿刺,也可以使用二氧化碳氣體來當作血管攝影媒介,來解決過敏的問題。 血透通路介入新科技: 在新科技方面翁醫師及新店慈濟胡晉源醫師分別分享了塗藥氣球,以及新型腹膜支架的介紹,時代的進步讓我們可以解決過去困難的問題,除了舊有的東西及觀念面對新的概念與武器也要與時俱進,才能在時代的洪流中持續勇往直前。
1 評論
|
作者TAVAH 封存檔
三月 2025
類別 |